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国际禁毒日 “AI鉴毒师”解析20岁青年“死亡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7日

来源:上海法治报 2025年6月27日 记者:陈颖婷

一名20岁的青年在朋友聚餐时突然倒地,救护车呼啸而至却已无力回天。现场地板上,一小撮神秘的白色粉末成为唯一异常物证。这个年轻生命,究竟被什么吞噬?

位于上海市光复西路1347号的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毒化室的灯光彻夜长明。鉴定人陈航面对这堆看似普通的粉末神情凝重,此刻他手中握有新武器:一台加载了“新精神活性物质预测预警技术”的AI系统。这台特殊“鉴毒师”正在解析年轻人的“死亡密码”……

近日,记者走访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探访了毒化室的鉴定,了解一个个离奇涉毒案件,揭开了禁毒战场上的新质战斗力。


一摊粉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

案件发生在千里之外的某地。一个月前,刚满20岁的小林与朋友聚餐,欢声笑语中,他突然倒地不醒。朋友回忆:“小林没喊胸痛或头痛,就那样毫无征兆地倒下了。”救护车呼啸而至,却已无力回天——小林的生命戛然而止。民警现场勘验时,发现蹊跷:小林遗体旁有一摊白色粉末,但朋友们一问三不知。这粉末是什么?它与死亡有何关联?

“如果是毒品,我们就有很大可能检验出成分。”陈航语气坚定。作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毒化室鉴定人,他接手了这起案件。粉末被送入实验室,看似平平无奇,却暗藏杀机。陈航团队运用“新精神活性物质预测预警技术”,这是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通过AI和机器学习,可以辅助研究人员对未知样品中的新型毒品进行结构预测和类别预警。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分为15类,而该技术能预测其中6类。

仪器将粉末的分子图谱输入系统,人工智能开始高速比对UNODC划分的新型毒品数据。数小时后,屏幕跳出惊人结论——尼秦类物质(N itazenes)。

谜团就此揭开:尼秦类物质悄无声息夺走了小林的生命。

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多国已造成大量致死事件,部分物质效力超过芬太尼十倍。上世纪50年代它曾被研发为镇痛药,却因巨大风险被永久封存。2019年起,这种“暗夜毒王”借助家庭实验室死灰复燃,肆虐北美、欧洲。

今年6月19日,国家禁毒办新闻发布会亮出中国方案——整类列管尼秦类物质及1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单叶骅表示:“这是继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后的全球监管创新。”


对话鉴毒师:用科技量化死亡威胁

陈航向记者展示了AI鉴毒的简要过程,“尼秦类效力在AI模型中量化得清清楚楚——对接得分越低,意味着潜在毒性越强,对人体影响越大,产生的危害也越大。”他举例,咖啡因和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对接得分约-6Kca/mol,而尼秦类低于-9Kca/mol,UNODC报告证实其药效是芬太尼的10倍以上。“这解释了为何小林突然死亡,尼秦类引发呼吸抑制、心脏毒性,症状恶化极快,常错过救治时机。”陈航面色凝重,“尼秦类致死机理与合成阿片类基本一致,但致死剂量极低,中毒更难及时发现,留给救治的时间极为有限,全球大量案例已敲响警钟。AI的预测力,让我们能够更早识别这种‘隐形杀手’。”

技术不止于此。在另一实验室,鉴定人严慧正通过毒品体内外代谢研究模型解析吸毒嫌疑人的尿液数据。她告诉记者:“有些毒品进入体内后很快就会发生生物转化,只检测毒品原形可能查不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基于“干湿实验”构建了鉴别大模型,不仅能发现毒品本身,还能检测它在人体内留下的“痕迹”。在这次检测中,模型识别出了两种合成大麻素使用后的典型代谢物。面对这一证据,嫌疑人“未吸毒”的谎言瞬间粉碎。严慧说:“通过代谢研究,我们能追溯毒品在体内的变化,并且延长吸毒检测时限。”

陈航展望道:“未来,AI鉴毒将覆盖更多毒物类别,结合大数据预警滥用趋势。”但他强调,科技非万能之盾,“AI是工具,核心还在人。”

友情链接 司法部 科学技术部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上海市司法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光复西路1347号
邮编:200063  电话:52361148
ICP许可证号:沪ICP备06050203号-1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