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始建于1932年的法医研究所,在抗日战争中诞生、被毁、迁徙,饱经坎坷但始终不屈不挠。法医先驱忍辱负重、担当有为的精神,激励着司鉴院人顽强进取、敢为人先,为国家、为时代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淞沪抗战战火燃起,法医研究所延期开办】
1929年10月,在收回治外法权、改良中国司法的浪潮中,中华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委托从法国归来的医学博士孙逵方,在上海真如筹建法医研究所。此举最初定位为创办主要面向“江浙两省法院解决疑难案件之用”的专门法医检验机构,并借此收回上海租界的尸体检验权。
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平面设计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东北爆发后,远在上海的筹建者们变得忧心忡忡,因为1932年初正式开办研究所的计划越来越受到时局动荡的阻碍。硝烟很快蔓延至上海,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打响,在连天战火中,筹备工作被迫停顿。
1932年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等地后,双方停火;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4月,留德博士、北平大学医学院法医科主任教授林几接替孙逵方继续筹建工作,并将研究所定位为集“育人、检案、科研”于一身的机构,以及全国法医学鉴定中心。经林几主持,在战争中幸运仅蒙受轻微损失的法医研究所得到修缮和扩充。
1935年1月26日,林几及夫人林惠等摄于法医研究所
1932年8月1日,法医研究所正式成立,林几出任所长;1935年5月,孙逵方接任。
【出道即巅峰,岂料厄运再袭】
法医研究所成立后,很快受理全国各省案件,开展科学研究,同时,积极培养法医人才、编译法医学论著、制定法医学各项规章制度,创办起我国第一本法医学专业期刊《法医月刊》。
1934年,《法医月刊》创刊
据《上海市年鉴》记载,1936年起各省送法医研究所的案件不断增加,大有突飞猛进之势,1937年上半年受理检案共1045件,当时“全国各法院对于根据科学及医学检验方法,渐信而不疑,不复专以千年来旧洗冤录为判案规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医研究所连续培养了三期法医研究员和法医检验员共50余人,均由司法行政部发证,派往各省各级法院服务,加上全国各地成立法医检验机构和研究所,全国以法院为主的法医鉴定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期研究员班学员合影
正当研究所发展壮大、硕果初现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8月13日淞沪会战开战。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中,法医研究所毁于一旦……
淞沪会战,上海大片建筑被炸成废墟
孙逵方率员撤离上海,经武汉至重庆,一路上遭受日军炮火袭击,抵渝时仪器、设备已寥寥无几,此后的研究所除了进行一些检案外,其他工作几乎未开展。
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研究所回迁上海。孙逵方感慨万千:“抗战之前,我国法医之建设,已略具规模。八年战争,法医研究所全部毁于日人之手。十余年之心血,付诸东流。抚今追昔,宛如隔世。”
【追寻照片真相,还原历史脉络】
时光荏苒,昔日的法医研究所已经演进为覆盖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四大类专业领域的科研鉴定机构。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不仅为诉讼活动提供证据,还在法治社会建设、涉外法律服务等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技术专长。
马库斯·德雷特斯照片捐赠仪式
2025年2月,法国小伙马库斯·德雷特斯拟对华捐赠618张揭露侵华日军在沪暴行的照片事件备受关注,对照片真伪的鉴别成为关键。
3月,受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委托,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对照片进行鉴定。面对照片中正在施暴的日军、身形扭曲的中国人,鉴定人说:“太血淋淋了,简直看不下去。既希望照片是真的,又不希望是真的。”平复情绪波动、回归鉴定本原,物证类和声像资料类的鉴定人细致研判、精心检测,给出了科学客观的鉴定意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结合其他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确认这些影像确是日本侵华的原始记录,其中关于淞沪会战的影像尤为珍贵。8月4日,捐赠照片交接仪式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向马库斯转交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捐赠证书、感谢信等文件。
新华社的报道是这样写的:“经鉴定,照片均为明胶银盐黑白相纸,洗印于20世纪30至50年代。其中关于淞沪会战的照片数量庞大、视角多元,已被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永久收藏。照片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大肆屠杀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对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具有史料价值。马库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照片不仅属于他的家族,更记录了历史。希望通过捐赠这些照片,推动更多的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无声却震耳欲聋,山河有泪当砥砺前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司鉴院人定将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立足职能使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奋斗不息!
(本文部分史料参阅黄瑞亭、胡丙杰两位学者的著述,得到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馆的支持,一并致谢。)